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潮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分享到:
汕头市潮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7-01-06 03:56
  • 来源: 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汕头市潮阳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潮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汕头市潮阳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汕头市潮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本规划是潮阳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规划,是潮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指导性总体规划,是编制和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全区人民紧紧围绕“打造汕头重要增长极,建设美丽幸福新潮阳”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十三五”时期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05亿元,年均增长11.5%,比全市水平高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0002元,年均增长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1.15亿元,年均增长19.4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00.82亿元,年均增长4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5.2亿元,年均增长13.5%;连续几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在全市各区县中综合排名蝉联第一。通过五年努力,全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凸显,省产业转移园区海门片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平科技工业园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2260.9730.81调整为2015年的7.3461.9230.74

工业产业增量提质。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706.3亿元,年均增长17.9%。特色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四大产业”实现产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324.79亿元,年均增长20.51%、塑料制品业实现产值216.22亿元,年均增长21.8%、纸品文具业实现产值26.68亿元,年均增长24.67%、音像制品业实现产值27.85亿元,年均增长21.35%。企业技改创新扎实推进,五年来投入技术改造总投资额75亿元。36家企业列入市“五个100”工程企业,3家企业列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质量强区战略有效实施,广东轻工机械二厂有限公司成为我区首家牵头制定国家标准的企业,全区新增专利1984件,注册商标4444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件。工商登记改革全面推进,新登记市场主体6112家;支持企业冠广东省名称累计达116家;园区建设扎实推进,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TCL集团投资合作项目建成投产,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投资合作项目动工建设,园区配套设施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效益农业稳步发展。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2.1亿元,年均增长3.9%。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种粮补贴面积达到21.19万亩,受益农户5.33万户,补贴金额2055.21万元;优质水稻、特色水果、花卉、蔬菜、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效益农业、特色农业不断壮大,汕头市集泰种养有限公司获得胡萝卜、萝卜两个产品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该公司被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吸收为会员。建设西胪、金灶、和平、铜盂等镇高标准基本农田4.6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争取省补助资金1亿元,建设金灶镇柳东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项目。

服务业发展日趋活跃。201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7.48亿元,年均增长8.5%。物流业加快发展,潮阳卜蜂莲花、苏宁广场、新华都、华隆发、嘉德广场、阳光百货等大型超市建成交付使用;国美物流城、法纳广场落户潮阳,谷饶高铁物流中心积极谋划推进,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2.41万吨,年均增长25.36%。外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1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68亿美元,年均增长6.34%。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海门渔乡风情小镇、莲花峰风景区、大峰风景区、东岩旅游区、古雪岩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农业生态旅游加快发展。消费市场持续畅旺,运输、电力、烟草、金融、电信、邮政等行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城镇建设全面提速。城区扩容提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宜居城乡面貌日益改善。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练江基地开发项目启动仪式,东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城区中信华庭、潮庭华府、东凤华庭、润泽山庄、润泽金园、茵悦豪苑、丽景华庭、鸿泰华府、珠园名宇、桃园宜居、桂和新城、裕通花园等商住项目相继建成。欧尚商贸城、东方明珠商贸城等一批现代城市商贸综合体相继落户,城市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引进汕头市白求恩潮阳医院(养老中心)、潮尚城等综合服务项目,产城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新河湾安居工程等一批“三旧”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农民公寓建设得到有效推广,和平镇和社区、金灶镇径头村通过市“名镇名村示范村”考核验收。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建设全面加快。厦深铁路潮阳站进出站路实现通车,站前广场启动建设;潮惠、揭惠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汕湛、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国道324线、省道234线潮阳段大修改造工程建成通车;城区主干道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总长35公里的23条城区市政道路改造,正加快推进总长约15公里的另外5条市政道路改造。水利建设全面铺开。村村通自来水示范县工程海门片区完成建设,练江片区和榕江片区加快推进,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启动建设,练江堤防加固达标工程、水毁工程、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速推进。海门湾桥闸、练江水闸2宗大型水闸以及前溪、后溪、北港、潮尾等4宗中型水闸重建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基本建成。国家一类口岸潮阳港正在争取重新启动运营。关埠港初步完成规划定位和修复建设,怡茂码头货运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电力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华能海门电厂34号机组建成投产,50万千伏输出工程及配套电网投入运行;56号机组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反哺工程成效显著,积极发动乡贤踊跃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累计认捐项目达579个,涵盖教育、交通、市政、卫生、文化、饮水、环境、住房等方面,累计认捐总金额36.19亿元,已完成409个项目并投入使用。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28元,年均增长15.55%。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十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后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2亿元,有效解决了一批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到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547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1%以内。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城乡低保等特殊困难对象纳入财政供养,补助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年度扩面工作如期推进,社会保险覆盖率稳步提高。

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创强工作有效推进,城南、谷饶、西胪、关埠等镇(街道)已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教育各项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潮之春”迎春文化节等大型公益文艺系列活动连续四年成功举办,社会反响强烈,成为潮阳的一大文化品牌。文光塔成为汕头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并对外开放,潮阳笛套音乐传承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千年古县”申报工作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医改工作有效实施。档案、保密、气象、残疾人、老龄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武装、审计、外事、科普、侨务、对台、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平安潮阳”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会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管理不断加强,“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有效实施,全区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道路交通、消防火灾事故。人口计生工作成效得到巩固。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市场价格监管有效开展,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打假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动植物防疫检疫、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全区无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满家园”、“千村环境卫生整治”、“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活动深入实施。贵屿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取得重大突破,顺利通过省有关部门验收。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有效整治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印染、造纸等行业,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强化城市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网格分工精细管理,大力整治重点区域“脏乱差”现象,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环保建设扎实推进。谷饶、贵屿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通水运行,和平、铜盂、关埠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扎实推进,城区3个生活垃圾压缩站建成使用。县乡公路、农村公路加快改造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52234公里。林业生态工程及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有效开展,新增绿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9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省级验收,获得优秀等级。继续推动老区山区建设,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政务环境优化提升。坚持依法行政,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扎实开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服务中心挂牌运作,编制了《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和《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加强网上办事大厅等政府网站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政府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大力纠正“四风”存在问题,有力推进“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政府作风明显改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由于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的压力和困难显著增多,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规划预期目标差距较大。同时,由于我区更加重视民主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涉及人民生活的目标基本完成,涉及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

 

专栏1 潮阳区“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指     标

“十二五”

规划目标

2015

实绩

“十二五”年均

增长(%)

指标

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10.58

317.05

11.5

未完成

人均生产总值(元)

28266

20002

9.7

未完成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1.08

21.15

19.44

未完成

工业总产值(亿元)

1246.16

853.35

16

未完成

农业总产值(亿元)

37.66

42.1

3.9

完成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14.13

7.18

4.8

未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47.32

215.21

13.5

未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235.32

300.82

49.2

完成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17.2

20

4

完成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21.54

完成

7.57

完成

氨氮(%)

20.56

完成

5.42

完成

二氧化硫(%)

14.92

完成

3.37

完成

氮氧化物(%)

12.92

完成

2.6

完成

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

118.9

 

完成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87.1

 

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1028

9128

15.55

未完成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162.64

167.52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综合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面临发展模式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和应对气候变化“三大新挑战”,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深度重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新阶段,国际产业分工出现新趋势,新一轮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国际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导致世界经济呈现复苏和竞争加剧的明显特征,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也为我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承接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转移,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

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趋势显现,产业和经济格局加快调整,我区也将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深入实施,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潮阳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提供有利的条件。

从区域发展看,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我区正面临区域间资源、技术、项目等的激烈争夺和赶超先进地区的双重压力。但是,随着“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省总体进入中高收入地区行列,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政策力度将继续加大。这将有利于我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要素,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

从我区现状看,经过长期努力尤其是“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步破解,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城区市政道路拓宽改造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为“十三五”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支撑;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端电子信息、智能机械制造、新材料、制药等新兴产业快速起步,为“十三五”现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将再创“制度红利”,为我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是,我区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发展任重道远。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高难度的治理难题。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总体上我区产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只见小草,鲜见大树”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制造业大多仍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新兴产业发展缺乏核心项目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加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考验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二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水平低,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全国49351元,全省67503元,全市33406元,我区只有20002元。占全区总面积45%、总人口31.85%的榕江片,工业总值仅占0.7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占0.17%,关埠、西胪、河溪3个镇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处于空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区政府财力薄弱,收支矛盾加剧,民生保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压力较大,刚性支出较多、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生态环境整治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加快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协调配置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贵屿环境整治、练江流域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进度还须加快。

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城市管理、就业、教育、食品安全、养老等民生工作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诸多社会问题并存对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保持清醒;既要把握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又要看到加快发展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要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正确把握趋势,抢抓难得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矛盾,推进潮阳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全面落实振兴粤东西北政策,以“三大抓手、两条底线”为抓手,积极对接市“两个平台、四个中心”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交通建设内连外通,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当好振兴发展生力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潮阳。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跨越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助推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后劲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振兴发展。

——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科学推进新型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促进园区扩能增效、城区扩容提质,以园拓业、以业兴城、产城融合,以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升级,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形成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的产城联动发展模式。

——坚持龙头带动,特色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发挥重点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高标准推进新载体、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提升骨干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加快振兴发展的特色道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坚持“点上发展、面上保护”,强化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包容发展。迎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让改革成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切实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使人民群众公平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末,力争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稳步增进,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初步实现经济富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良好、政治民主“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达到563.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上,2020年达到3155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2020年达到688.2亿元;财政得益率稳步提升;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达到11.56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2020年达到396.51亿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达到3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738。特色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专利申请量年递增保持在1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

3.新型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67%以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纳入财政支持范围,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4.民生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达到1470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比例达到85%以上。扶贫脱贫、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体育、残疾人事业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每万人医生数达到1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市下达目标完成。单位GDP能耗按市下达目标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森林覆盖率达到35.9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达二级的天数控制在98%以上。

 

专栏2  潮阳区“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

实绩

2020

目标

年均增速(%)

目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17.05

563.26

1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0002

31550

9.5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7.34:61.42:30.74

5:57:38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300.82

688.2

18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15.21

396.51

13

预期性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7.18

11.56

1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59.07

67

2.55

预期性

城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9

25

5.6

预期性

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3.5

 

预期性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167.52

178.7

1.3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9128

14700

1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41

≤2.5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5

 

预期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预期性

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人)

 

15

 

预期性

R&D经费占GDP比重(%)

 

≥2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

增加值比重(%)

 

≥20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7.1

≥95

1.75

预期性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20

按市下达

指标完成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2.4

按市下达

指标完成

 

 

耕地保有量(万亩)

氨氮(万吨)

0.326

 

 

 

约束性

二氧化硫(SO2:万吨)

0.40

 

约束性

氮氧化物(万吨)

0.1

 

约束性

27.57

27.57

约束性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

 

100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5.92

35.95

 

预期性

 

 

 

 

 

 

三、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制造业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淘汰技术落后的产业或产业环节,增强产业竞争力;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产品线,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的品牌升级,强化产业的集聚水平和竞争力。

引导音像行业转产。重点从产业提升、企业转产、技术提升等三个方面实施转型。尽快压缩淘汰小规模的光盘生产线和生产企业,引导产业资本向其他产业领域分流;引导中大型光盘音像制品企业利用技术装备和技术人才的积累,向塑料制品(如文具等)相近产业转型和扩展;引导大型企业全面转向最新的蓝光技术,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组建技术开发中心上抓突破,实现产业的高专精特,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源,保障光盘制造的产业有序退出。

引导内衣制造业高端升级。以谷饶等镇(街)为基地,重点推进新技术应用、新商业模式创造、品牌与物流升级、企业产品线拓展等四个方面的转型升级。推动全行业应用无缝制造技术、抗菌面料技术、3D打印、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潮阳地区内衣制造的技术含量;调整全行业内衣加工的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电商等新型产业模式的发展,引导企业实行商标品牌、基地标志及产品质量、企业信用、企业文化融为一体的品牌运作方式,做大企业品牌,做强区域品牌,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互促互动格局,创建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引入展会、模特、文化、设计等产业链环节,将“内衣制造”转变为“内衣创造”,以厦深铁路潮阳站站前广场为依托,规划和建设谷饶针织内衣产业园区,把园区打造成集创意设计、总部经济、商贸会展、时尚传播、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化、时尚化、国际化的针织服装研发中心、时尚发布中心、会展中心和交易中心;引导企业拓展产品线,发展情趣内衣、保健内衣等高端产品。

引导废旧电器回收业绿色升级。以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基地,加速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的应用,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在可标准化的产业环节逐步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如废旧电器的粗拆解环节),并通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带动全行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以贵屿申报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快贵屿镇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积极推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推动产业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行业集中度,有步骤地实施企业大型化。通过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园区政策的引导,提高产业门槛,淘汰污染大、能耗高的中小企业,推动产业资源向具有环保技术的大中型企业和产业园区集中,通过企业大型化实现行业的有序发展和清洁生产。

引导文教体育用品产业集聚提升。适应办公现代化和包装技术不断进步的市场需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创新产品样式,完善办公系列用品,发展设计、印刷、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纸品包装印刷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以“宝克”、“帝兰春”、“新而亮”、“源兴”、“晨光”等文教办公用品企业为带动,以和平镇文具、金浦街道纸品包装集聚发展区为载体,逐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争创集群发展优势,努力提高工业总量比例。

(二)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潮阳产业基础和需求基础,对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材料产业。以音像制品、塑料制造业、文具制造业等产业的技术装备和人才为基础,依托高端引资、产学研合作等模式,以高性能塑料制造技术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为产业技术主导方向,重点发展高性能聚丙烯、特种合成橡胶;发展新型高性能塑料及其合金、先进复合材料、阻燃材料、热收缩材料、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高性能热熔胶、硅酮密封胶等改性塑料产业;积极培育发展ABS(工程塑料、聚碳酸醋、MDT聚氮酯、生物降解材料、聚丙烯酸类材料等合成材料产业,废弃高分子材料高附加值再生利用产业。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贵屿循环产业园为产业需求基础,重点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以贵屿废旧家电回收业为产业需求主体,加速发展废旧电子电器回收、粉煤灰控制等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工业污染控制技术。以贵屿等镇街污染的重点难点——水污染治理为产业发展核心,加快引入高端水污染治理设备技术、净水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环保技术和治理水污染产业战略产品,进一步研发治理水污染的技术和产品,打造先进的治理水污染环保产业。

发展智能电网和大数据产业。以海门电厂和输配电网络为依托,重点发展电线电缆、传感器制造、自动化控制设备、潮汐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智能输配电产品。以国美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商贸物流产业为产业下游,发展云计算服务和建设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增强企业运营服务能力;以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推广为契机,发展互联网业务、信息传输、电信增值等方面服务,开展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以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海门片区为载体,积极引入以信息电子、机械装备和半导体照明(LED)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海洋产业。利用潮阳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对接市蓝色海洋生态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潮阳国家中心渔港为中心,辐射周边一带,重点建设好水产品贸易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渔业生产基地三个基地,推动渔船“改木建钢”和远洋化的技术升级,推动潮阳渔业的复苏和长远发展。依托海门的古港文化,开发古港海洋文化旅游区,打造海洋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提高海洋生物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开发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环保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产业。

(三)着力推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以海门港(潮阳商港)、厦深高铁、深汕高速、汕湛高速、潮惠高速、揭惠高速、潮汕环线高速为核心商贸战略通道,以练江新城、海门港为商贸发展战略区,推动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双轮并进。

构建城市商贸物流的骨干体系。建设交易市场平台、企业物流平台、准时运输系统、社区配送系统,培育若干现代化的全国性物流集散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经营方式,以潮阳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周边区域、新兴城区特别是农村市场延伸;积极引导众多小商店转变经营方式,加快发展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仓储会员店等新型业态;结合产业发展,在城市交通要道附近、商品集散地、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镇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以厦深铁路在谷饶设站的契机,科学细致做好周边规划建设,完善运输配送系统,发展商贸物流,规划建设谷饶纺织服装商贸城、海门水产品集贸市场、榕江片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推动生产流通。根据城市需求,布局一批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商贸载体。在城区合适的地方选址新建电子、电脑及配件的电脑批发市场一个,新建建筑及装饰材料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一个,新建化妆品、服装类的品牌市场一个,新建海鲜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一个;在榕江片合适的镇选址新建水果批发市场一个。

引导物流产业集聚。加速建设和充分利用厦深高铁、汕湛高速、深汕高速/沿海高速的战略通道(潮惠、揭惠公路等),高起点谋划厦深铁路潮阳站及其周边片区建设,加快建设进出站路及站前广场,建立快捷的疏站路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高层次、大气魄建设潮阳站周边配套功能区,构建服务粤东、连接珠三角、对接海西的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厦深铁路潮阳站高铁、汕湛高速、深汕高速/沿海高速的战略通道作用,大力发展练江片区和榕江片区商贸物流业,加快国际针织内衣商贸城以及音像制品、建筑装饰材料、农产品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布局大型商贸综合体(综合区)。构建铁路中转站物流园区,围绕火车站规划约4500亩土地,详细规划火车货运站、客运站、公共客运站、长途客运站、广场、物流区、商业金融区、工业用地、专业市场、工程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防灾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功能区配套,使之成为潮阳区厦深铁路中转站物流园区。

推动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引导和平、谷饶、贵屿等专业镇专业市场的整合、转型和升级,鼓励其应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专业市场进行技术改造和业态升级,重点建设、改造提升为塑料、纺织、机械、化工、食品行业服务的区域性现代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依托谷饶镇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发展优势以及厦深铁路在潮阳区形成的交通枢纽优势,重点规划建设潮阳区谷饶镇纺织服装商贸城,形成一个与纺织服装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及物流集散地,不断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努力提升区域品牌,为全区纺织服装企业构建一个常年“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全区纺织服装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及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速开发利用港口优势。依托潮阳港、关埠港和海门中心渔港,重点整合大明石油气码头、华能海门电厂综合码头、煤专用码头、华电发电和对台小额贸易点,以练江和榕江为战略通道,采取“枢纽港无水港”的模式,整合粤东地区河海联运商贸体系,逐步集聚物流,构建现代物流平台。以海门港建设大型沿海火电厂的契机,利用“钟摆运输”,与汕头港等周边港区错位发展散货港。

(四)有重点地发展休闲旅游业

以休闲旅游为导向,改造潮阳旅游业。以文化旅游、景点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模式,推动潮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度假型休闲旅游业。以国家AAAA旅游景区海门莲花峰风景区和部分海滩地区为主要承载区,引入省内外旅游行业龙头企业开发建设海滨旅游区,发展临海度假休闲旅游业;以和平镇大峰风景区、铜盂镇灵山风景区为主要承载区,以潮汕三市为核心市场,以广深、福厦为外围市场,发展山区风景休闲度假旅游。

发展体验式休闲旅游业。以渔业为基础发展海洋旅游业,以潮阳渔港为重点,结合海钓、帆船、帆板、潜水等休闲旅游项目,引导渔民开展体验式捕鱼、渔家乐等形式的休闲旅游。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以特色经济林观光采摘园、生态农庄、杨梅旅游文化节为载体的林下生态休闲游和特色乡村旅游。以内衣制造业为基础,引入3D打印技术、快速制版技术等,发展工业体验式旅游。

发展城市文化旅游。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引入影视企业、旅游企业宣传潮汕文化,推广潮阳城市品牌。建设艺术创作与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文物博物六大文化网络,夯实文化产业基础。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用现代化眼光对潮阳英歌舞、民间剪纸和笛套音乐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提高,发展“三瑰宝”特色文化产业,精心打造潮阳文化品牌。有步骤地探索影视基地发展策略,引入知名影视企业,建设潮阳影视旅游的载体。

(五)创新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

根据潮阳林地、海洋资源丰富的农业发展基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加速发展林下经济和渔业经济。

深化现代效益农业建设。依据潮阳区资源经济区位和产业发展基础,以区域条件优,发展潜力大和价值提升高的优质特色产业为重点,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基本原则,规划确定水稻高产优质产业、绿色蔬菜产业、名优特水果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潮阳现代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做强精准扶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创高产示范点生产经营水平,巩固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中型蔬菜基地建设,加快榕江片区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引导开发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大力拓展农产品产销衔接渠道,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规划配套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力争202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完善林下经济产业链。建立较为完善的林下产品标准生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技术推广体系、产品加工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经营配套产业链,形成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鲜明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林下经济四大经济区——以西胪、金灶、谷饶等优特水果生产基地为范围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区;以西胪、河溪等养殖业发达地区为基地发展林下特色养殖业;以西胪、金灶为重点基地,发展鲜果精深加工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区;以灵山寺、古雪岩、杨梅旅游文化节、莲花峰风景区等旅游载体发展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加速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植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好、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渔民”的经营格局,实现林下经济和渔业经济规模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四、坚持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继续规划建设练江新城、东部新城、海湾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城市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

塑造产居功能配套的发展格局。在污染较高的废旧电器回收、内衣制造两个集群(贵屿、谷饶)实行园区战略,整合两镇各类中小产业园,高标准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推动园外企业入园进区,改变当前居住、商贸、制造混杂一体的城镇布局。树立典型,按照生态工业园区标准推进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继续推进电子废弃物拆解功能组团建设,积极推进贵金属综合利用、废旧塑料再生和污染集中处理组团建设,完善拆解作业区及相关配套设施,把贵屿循环经济园区打造成环保型循环经济示范区。

完善服务配套和驱动城市更新。以练江新城和东部新城为重点,加强物流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支持建设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连接的物流运输通道和枢纽型现代物流节点,鼓励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投资应用,支持大型区域性物流公共平台建设,以商贸物流的兴旺带动人口的转移和集聚。以海湾新城为重点,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房地产业,夯实文化商业居住新区的城建基础,纾解城区过于密集的居住环境,拓展商业发展空间。以城区、练江新城为主战场,大力完善城市服务配套功能,改善城市交通体系;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示范、合股、赎买等模式加速开展“三旧改造,推动城市升级。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支持老区村解难题、谋发展。

(二)推进城区扩容提质

落实“东南扩展、北部延伸、东联西带”的城市扩容提质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练江、东部、海湾“三个新城”。

规划建设东部新城。依托东山风景区、莲花峰AAAA风景区、龙虎湾度假区以及优质海湾资源,规划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商业居住于一体的东部新城。将东部新城打造为产城融合、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加速布局城区、练江新城与海门片区的道路体系、水电体系,以基础设施融合为先导,实现以产业配套融合、城市建设融合为核心的“片区融合”,最终使海门片区融入潮阳主城区。

继续建设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练江基地。围绕规划建设“双轴、一带”,即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轴、新城商业服务发展轴和沿江生态综合景观带,通过城市发展以及历史文物的延续,以居住功能和商贸功能为重点,整合练江沿岸片区用地,重点打造沿练江滨江区域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设施齐全的大型文化商业居住新区。

规划建设海湾新城。从城区向西北延伸,充分利用棉北街道北部和三屿围共11平方公里的土地,结合特色旅游和物流枢纽和重要通道(潮阳高铁站和汕湛高速),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布局一批商业综合体和服务业企业,积极规划、适度发展,带动棉北农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逐步建成集居住、文化博览、游憩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低碳、宜居新城。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发展海门新兴产业和物流产业。充分利用海门镇被省列为产业转移园区、汕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能源、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包装等产业。以中电(南方)云信息科技园、汕头国际云计算产业创新基地两个重点经济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加速在海门布局以云计算、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以海门港区煤码头建设和华能海门电厂和华电丰盛电厂建设为契机,与汕头主港实行错位发展,积极规划发展散货港,利用江海相连、海铁相通的交通优势,以“母港无水港”的模式向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地区拓展物流产业腹地,打造海门物流产业集群。以海门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契机,以深商投集团为战略投资龙头,加速布局休闲旅游业,打造成潮阳的“黄金海岸”,提升潮阳旅游品牌,塑造潮阳新形象。以国家中心渔港为中心,辐射周边一带,重点建设好水产品贸易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渔业生产基地三个基地,加大“改木建钢”步伐,坚持走远洋深海捕捞之路,做强做大渔业产业,努力打造粤东渔业大镇。

发展城市建筑产业和房地产业。以练江新城、东部新城为主要产业承载区,以交通、水电、网络、电信、城市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新城的建设拉动潮阳房地产业、建筑产业、装修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以练江新城和东部新城大型商贸综合体、专业市场的建设为引导,加快布局两大新城的商贸服务业,推动城区商贸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提升。发挥中电(南方)云信息科技园、国美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的带动作用,规划配套物流园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打造西部传统产业带。按照“一镇一业”的原则,积极扶持和平音像、文具、谷饶内衣、贵屿废旧电子拆解等专业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各镇较为散乱的产业园区化、企业大型化,形成布局合理、产出高效地西部传统产业带。积极发展产业配套体系,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增、产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产业链及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及管理规范化程度等快速提高。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建设专业交易市场、技术创新服务、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园区综合服务管理,完善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产业园物流配套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的科技、物流、环保等服务。

(四)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

以练江新城、东部新城和海湾新城建设为契机,通过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布局调整,改变潮阳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形成产业、城市和谐发展的局面。强化新建区的配套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产业聚集与城市人口聚集的综合体;强化城市功能向开发区(工业区)的延伸,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融合,依托城区和周边镇街制造业的需求,有重点地布局工业服务业,依托城市建设加速布局商贸服务业,带动周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谋划和产业集聚融合。以建设宜居城市为导向,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着力培育产业链,发挥规模效应,加快集聚人口,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新建城区与周边工业园区发展的配套共融,在练江新城、东部新城建设过程中,合理考虑周边工业园区的需求和产业转移的要求,确立合理的产城空间布局。以和平、谷饶、贵屿等镇为重点,探索产城人融合、园镇融合等新型城镇化融合策略。实施镇区的新型城镇化,以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园区化实现城镇功能和工业功能的区隔与协调,带动城镇交通体系、公共服务功能的调整。以“三旧”改造为支撑,强化镇街低效用地再开发、试行集体用地流转新模式,取得新型城镇化的新经验,形成新型城镇化新范式。

(五)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为动力,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创建活动。

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的要求,坚持多规融合,加大统筹力度,整合扶贫开发“双到”、“千村整治”、“绿满家园”、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有关内容。重点加快金灶镇柳东片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项目建设,把示范片打造成为具有潮阳平原水乡田园风光休闲旅游特色的美丽乡村。加快旧村居改造,致力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产业规划发展、自然环境治理等方面,适度向乡村地区、农业地区倾斜,推进城乡和谐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区域均衡。依托信息技术,建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社区(村居)、镇(街道)和区级联动工作的工作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城乡服务均等化。试行社区网格化治理,推动了社区治理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型升级”,整合社会治理服务职能,使网格管理员一岗多职,多重服务,将计生、民政、残联等政务服务事项向社区、居民、村民下沉。

五、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一)建设开放畅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继续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配合抓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干线建设,致力国省道改造建设以及市政道路建设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区内公路等级密度,优化交通布局,基本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突出问题,为实现潮阳提速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大力建设重大交通干线。大力配合推进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汕头至揭西路段)、揭阳至惠来高速公路(潮阳路段)、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潮阳路段)建设,做好征地拆迁与周边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推动省道234线揭海公路新宫至海门路段大修工程、省道237灰田线贵屿至和平路段拓宽改造工程、省道337线(广葵线)潮阳海门路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237线和惠公路和平路段路面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干线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对外联接区位条件。

优化提升交通路网。建设潮惠高速谷饶连接线、揭惠高速贵屿立交与厦深铁路潮阳站连接线、汕湛高速和平连接线,提升区内交通网络与干线交通网络的衔接。加大力度对铜盂环北路、谷饶饶西路、谷饶堡光路等一批地方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升级改造,提升公路通行能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兴建扩建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厦深铁路潮阳站站前广场、潮阳谷饶综合客运站及配套项目、潮阳谷饶物流中心等一批综合性客(货)运枢纽,提升潮阳客货运输中转枢纽功能。实施潮阳港竣深和港口码头建设,尽早启动潮阳港商业运营。推动疏港铁路的建设,充分发挥潮阳港一类口岸的效能和辐射作用,提升潮阳外经贸发展层次。加快城乡公共交通综合系统建设,逐步构筑完善便捷的以道路交通为主体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网络完善,结构合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紧密,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运输网络。

(二)建设充裕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以电力建设为中心,构建充裕、可靠、绿色、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全区供电量计划从2015年的42.57亿千瓦时增加到2020年的54.3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24%。供电负荷计划从2015年的70.8兆瓦增加到2020年的91.2兆瓦,年均增长6.62%。保障广东华电发电厂及码头、新大华石化、华能海门电厂56号机组等一批新建和续建项目完成。在谷饶、铜盂、海门、河溪、金灶、金浦等地方规划新建一批变电站,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供电量增长需求。

(三)建设安全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

持续推进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建设,完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建设,实施潮水溪整治、河溪水库除险加固,保护好重点水源,建立完善城乡生产供水、城乡生活供水体系。加快实施江河道整治、内涝整治、海堤加固建设工程、大中型水闸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乡防御“风、暴、潮”灾害的综合能力。加快金灶镇灌区改造,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深化谷饶治涝电排站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完成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备用水源工程。

(四)建设智慧现代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将信息网络建设当成与交通、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来抓。在大力推动宽带与移动互联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支持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宽带与移动互联网络建设。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城乡一体的高性能光网,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2020年,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8%4G网络覆盖全区所有城镇和农村地区。

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推动政府各部门实施网上协同办公,实现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推进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基于网络、信息直报的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大力推动行业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及时收集、发布国内外市场需求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加快汕头市宏丹内衣电子商务产业园、汕头市星河电子商务产业园、汕头市快通电子商务产业园、汕头市恒宝创投园的建设,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

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加速网络化进程和智慧化应用为重点、加快信息化与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应用,推动区域性超级计算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网络安全保障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金融、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积极支持物联网创新应用,推动物联网重大应用项目在我区落地并实现规模推广。

六、坚持共建共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一)加快教育现代化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创建教育强区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精心打造潮阳教育特色品牌,努力实现全区学前三年教育从分散化向普惠化和规范化跨越,义务教育从普及化向均衡化和优质化跨越,高中教育从规模化向集约化和品牌化跨越,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数字教育、网络传输能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继续加强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建设,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快镇(街道)、村(居)10个中心幼儿园和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努力增加幼儿园学位。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普惠程度。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整治无证托幼园所。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办园质量,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和较大影响力的示范性幼儿园。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缩小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综合差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推进铜盂镇屿南、溪边、桶盘、凤田、凤壶、老溪西等危旧校舍改造,加快陈桂森学校、中信华庭学校、双石中学等校舍建设,提高全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保障非户籍人口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入读公办学校比例。

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水平。深入挖掘现有优质高中的办学潜力,加大对民办中学的扶持力度,努力增加高中学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推进潮阳一中体育馆建设,改造提升薄弱普通高中,建成一批省一级学校。

推进中职教育跨越发展。引导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潮阳产业的特点调整专业设置、生源录取、技能培训等,强化其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功能。积极改善中职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层次,争取建成省级以上示范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专业3个,毕业生“双证率”达90%,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创新办学机制,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和中专、大专合作办学。加强职业成人教育培训,建成潮阳职业教育集团,到2020年,全区成人岗位培训率达95%以上。

加强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积极扶持发展特殊教育,加快推进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进度,基本解决智力障碍、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问题。加强成人和社区教育机构服务功能,鼓励成人在职参与继续教育,建成一批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

(二)建设健康潮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持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加快促进公共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到2020年,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00/十万以内。强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慢性病防治职能,建立健全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监测网络,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加强精神卫生机构改造和建设,区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均设置心理精神卫生科,建立健全区、镇(街道)两级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援助能力,推动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社会化,加强第三方卫生检验、检测和评价机构的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区级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支持民营医院医疗机构发展,加快汕头市白求恩潮阳医院建设,力争“十三五”期末投入使用。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改扩建业务用房未达到国家标准的乡镇卫生院,改善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设备和功能布局,到2020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实现标准化建设率达100%。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到2020年,全区孕产妇死亡率<20/十万,婴儿死亡率<10‰。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网底功能,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向社区,实现服务重心下沉。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

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开展优生健康惠民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全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抓好计生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积极推进计生依法管理。提升人口计生服务水平,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预防和控制先天性感染、遗传性因素对出生人口健康的影响。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建设全区卫生计生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统筹全区人口健康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依托以全市电子政务外网为骨干、多种通信网络为补充的全民健康信息网络,形成涵盖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信息交换共享、全民健康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就业创业服务

大力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全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家庭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的产业发展。健全区、镇(街道)、村(居)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的作用,落实各项就业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年6000人的任务目标。强化职介服务,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硬软件设施,认真举办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常设型招聘和网络招聘,推进劳动力与企业用工对接,解决“用工难”问题,促进充分就业。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采取创业资助、税费减免等措施,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复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自主创业,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培育壮大创业主体。设立创业引导和扶持专项资金,发挥汕头市恒宝创投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更多的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和扶持各类社会化创业服务机构、平台、网站等建设,鼓励成立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创业者提供贷款融资服务。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创业者提供各类专业等服务。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扩大镇(街道)和村(居)兼职劳动监察员队伍规模,提升劳动监察整体执法能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保障职工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等基本权益。完善和落实工资支付规定,实施欠薪应急周转金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的欠薪整治机制。加强基层工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全面推行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有效化解劳资纠纷,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

(四)健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城乡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保障水平和能力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上下联动执法,强化任务目标责任制,力争到2020年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全覆盖。加大财政补助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建立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强化失业和工伤保险综合保障功能。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低保标准的科学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落实中央扶贫政策,加大扶贫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切实解决我区现有农村贫困人口44782人脱贫问题。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和信息核对平台。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补助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标准。健全医疗救助体系,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完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灾害应急救助系统,努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以汕头市白求恩潮阳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行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覆盖范围。抓好养老床位数的落实,至2020年,实现符合标准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区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达到35张。继续推进乡镇敬老院等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机制。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残疾人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落实殡葬基本服务免费制度。深化殡葬改革,加快汕头市潮阳区为安公益性生态墓园和汕头市宝峰陵墓园建设。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海门安居工程(四期)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探索采用配建和利用大型企业自建、企业筹资建设等保障房建设模式。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开展集星、河陇、凤壶、仙波村农民公寓建设,建立农房保险财政统保制度,实现农村住房保险全覆盖。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住房保障的落实、准入、分配和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市场。

(五)丰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择址新建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推动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每个镇(街道)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广场,将镇(街道)文化站全部提升为二级以上,村(居)社区文化室或文化中心均达到“四位一体”的要求。完善群众文化网络,建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常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优惠或免费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扶持培育一批体育企业发展壮大。

保护利用地方特色文化遗产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千年古县”。建设潮阳区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弘扬潮阳英歌舞、民间剪纸和笛套音乐等民间艺术瑰宝,推进潮阳非遗馆以及剪纸传承基地建设,每年组织举办英歌舞汇演、笛套音乐汇演、剪纸作品展览(评奖),办好“妈祖文化节”、“潮阳双忠文化节”,“大峰慈善节”等民俗活动,建设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村、家)和优秀民间艺人,打造潮阳文化品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健全镇(街道)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落实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责任制。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依托潮阳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扶持文化制造业、文化商贸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以出版印刷、音像制品、信息服务、旅游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引进战略投资者,着重开发利用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及民间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潮汕文化海外市场广阔的优势,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潮阳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项目走向国际。大力支持文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外推介文化产品,引进外地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的积极作用。

(六)推进平安潮阳创建

深入推进平安潮阳建设,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立体式治安防控体系加大高清视频监控投入,建立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综治网格化管理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优势,完善高科技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治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发动社会力量,组建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开展巡逻值守、看楼护院、邻里守望、防范宣传等工作,构建由综治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社会力量群防群治的整体防控格局。创新治安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打击跨区域犯罪。

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健全区、镇(街道)、村(居)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理顺各监管主体职责关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广食品生产企业、餐饮行业“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风险防控体系,扎实开展药品、保健品等新领域的专项执法,实现药店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加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安全监管。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监督,发挥投诉举报、责任保险、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等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兴办第三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形成政府检测机构与民间检测力量相互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推进镇(街道)一级安监机构独立设置,提高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严格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突出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一般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和能力。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避护场所建设,构建区、街道(镇)、村(居)三级应急避护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指挥综合平台建设,做好储备粮、储备油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完善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城乡居民风险防范意识、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防灾救灾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七、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分区规划、加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努力降低生产生活污染,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的基础能力,促进形成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良性互动局面。

(一)大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

贯彻落实《练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014-2020)》,对印染企业实施全面清查,全面淘汰强制淘汰项目和违法排污企业,推进印染漂染行业转型升级;建成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印染行业统一定点园区,促使符合条件的印染企业集中入园,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治污;加快和平、铜盂等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步完善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和沿河大截排系统,提高污水接驳纳污处理率。到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推进治污“河长制”,巩固提高练江及其支流的清淤、清障、河面垃圾清理和滨河带建设等综合整治成果,切实削减练江污染负荷,严格控制纳污总量,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0年,中心镇和练江流域各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练江流域水体水质恢复农用水和景观用水功能,练江水质基本达到V类。

(二)完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加强分区管理,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生态文明要求严格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以生态控制线划定为龙头,逐步推动各种规划控制线的综合与统一。完善生态分区分级控制,加强空间引导,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严控区开发管制,形成科学有序的空间管控格局。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加强森林、海洋海岸带和湿地生态保护,推进生态资产评估核算,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建设用地粗放无序的蔓延式扩张。完善耕地管理,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工业用地出让条件,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对污染型行业与企业的管控。加快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园区管理和运营机制,全面落实污染源进园区,探索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模式与经验。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机制,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到2020年,生态红线区面积和功能保持稳定,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改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不断优化。

(三)提升生态涵养能力

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重要生态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政策,成为维护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对森林公园实现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地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形成有利于水源涵养的植被结构,严禁擅自征、占用森林公园林地,实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质量进一步提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公益林、碳汇林等建设专项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做好对新造林的抚育,加强珍稀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提高林地品质。加快湿地示范点科教宣教中心建设,全面加强水质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完成10个一级保护区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水库水源保护林工程和水库内源污染控制工程,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政策,逐步清理水源地周边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扎实推进练江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加强涵养林建设和管理,保护水源水质。全面推进河道治理工程、中型灌区和防洪堤围建设改造工程。加大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对排查发现防汛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消除台账,逐宗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全区在建水利工程、堤围、水库及山塘安全度汛。

(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水、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三大行动,强化环境质量监测、评估、监督和考核,制定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环境质量目标,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不断美化人居环境。到2020年,练江流域潮阳段水质大幅改善,和平桥断面和海门湾桥断面水质力争达Ⅴ类标准;贵屿拆解业污染排放问题基本解决,区域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开展“绿满家园”全民行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继续组织开展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具有完善系统、能够较好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园林绿地体系。完善提升建设深汕高速公路潮阳路段景观林带,完成城南公园、后溪妈祖文化公园的建设改造,建设棉北三屿围湿地公园,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增设多处休闲绿,满足市民日常游憩需求。继续推进“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项目,沿榕江、练江水系滨水沿线规划建设滨水绿道和慢行系统。继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村镇垃圾转运体系,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无害化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快“创卫”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千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做好镇、村两级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农村四旁绿化和乡村公园建设,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亮化,深入推进幸福村居创建活动,计划建设省级生态文明村(居)5个、区级“万村绿”村(居)20个。

(五)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完善和实施产业准入政策,严格控制与主体功能区定位不符的工业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坚决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十五小”和“新五小”的企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造纸、印染、拆解、废旧塑料利用等行业工艺技术、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的指导和管理,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生产全过程控制,从根本上减少企业排污。完善总量减排制度,优化总量减排管理,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探索实施刷卡排污、总量预算管理、排污权交易等总量管理制度,完善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和完善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以新型园区建设为主抓手深入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完善水污染物减排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进铜盂、和平、关埠污水处理厂建设,贵屿、谷饶和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潮阳区区污泥处置中心、区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实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协同减排,推进电厂脱硫脱硝工程,开展重点行业烟粉尘控制,发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效益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全面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体系,加强余泥渣土综合利用,探索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拓宽资源回收手段与渠道。

(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建立环境风险全过程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辐射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机制,努力降低重点领域、区域环境风险,基本形成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网络体系,将环境风险管控在可接受水平,守住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底线。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和执法体系,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环保战略,实现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事业的新格局。加强环境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继续抓好环境监察队伍、监测网及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解决环保监测能力滞后的问题,逐步建立覆盖所有污染物的监测和统计体系。加快“数字环保”体系的建设,完善远程监控、采样等监控平台建设。弘扬生态文化,营造人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延伸到社区、学校和家庭,建立生态文明的立体宣传教育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基础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

八、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振兴发展新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破除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弊端,发挥侨乡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释放特区扩容红利。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简政强镇改革。认真落实省市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要求,积极向镇级政府简政放权,建立健全责任与权力相对等、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深化中心镇行政体制改革,对中心镇各职能部门进行升格,依法赋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采取委托、下放等方式,适时推动区级土地、规划、建设、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向镇级下放,并调整机构和人员设置,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对镇级权力的监督约束,试行镇(街道)党委会议决议报区级党委、政府备案制度。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制定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对企业投资项目实施“三单”(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审批事项标准化清单、事中事后监管清单)管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投融资方式,推进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竞争性配置。深入实施“反哺工程”,鼓励乡贤由公益反哺转向投资反哺,以潮阳人经济打造潮阳经济。推广代建制等新型管理模式,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大力培育后备上市企业,加大对上市企业的扶持和奖励力度,争取到2017年实现3家企业上市,到2020年潮阳上市企业争取达到10家,逐步打造资本市场的“潮阳板块”。

探索以文养文的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分类指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推动文化活动场馆、文艺演出场馆等有一定经营能力的文化单位开展市场化经营,实现自我发展。通过开展公益文化社会捐赠、经营性文化补贴公益性文化等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募集公益文化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民间资金、证券融资、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阳光廉洁政府。

着力构建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加强政治协商民主建设,大力支持法院、检察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公正司法。认真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更好发挥行政机关内部合法性审查和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重大决策的风险防范功能,确保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划清政府权责边界,明确责任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建设高效服务政府。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前置审批环节和事项,推进审批后监管制度化建设。成立集中办公的行政服务中心,形成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办事)大厅、12345语音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三位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程序化、电子化运行,压缩行政审批自由裁量空间,到2020年,全区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5%以上、社会事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以上。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政府公共管理从“重审批、轻监管”向“简审批、重监管”模式转变。

建设阳光廉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加大对各级各部门“三公”经费、会议经费使用的检查监督,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坚决纠正“四风”突出问题,大力精减文山会海,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坚决惩治权力运行中的腐败行为。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强化审计整改。坚持政务公开常态化,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增加政务信息透明度。加强政府行政效能监察,强化工作问责和追究力度。

(三)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新基层治理体制。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实现村(居)公共服务站和“一站式”办事平台全覆盖。深入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建设,规范村(居)务公开的标准和内容,到2020年实现100%的村(居)创建达标。积极推进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与村(居)委会双向考核工作。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探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管理制度,通过社区建设资金的竞争性分配撬动居民自治和社会资金投入。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抓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孵化器建设,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推进社会组织示范创建工作,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创新型社会组织、奖励优秀社会组织。强化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启动社会组织综合执法,推动形成社会组织健康的运转和退出机制。重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率。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覆盖面。

完善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全面落实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完善“两代表一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畅通公民诉求表达渠道,提高社会矛盾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渠道解决的比例。建立对不安定苗头排查收集、预警研判机制,引入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参与矛盾调解,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相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完善信访制度,推进诉访分离,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健全涉军服务管理体系,形成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军地联动、社会参与的一整套维稳信访长效工作机制。

(四)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充分利用区外潮人众多的优势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音像、内衣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外贸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研发创新、延伸产业链和创立品牌,扶持一批有规模、有优势的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研发、自有品牌转型。优化进出口结构,推进对外贸易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物资等进口。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带一路”等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充分利用华侨华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来潮阳投资,优化引资和投资结构,使引资领域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重,发挥利用外资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鼓励优势企业总部留在潮阳,走出去发展,到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推进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获取境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和资源开发权。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资、合作试点,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高端资源集聚潮阳。主动向国际通行商务运作标准和规则靠拢,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吸引优势项目进驻省产业转移园区海门片区,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合作交流成本。积极参与汕潮揭一体化建设,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协调合作,促进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统一市场的建设。发挥潮剧、潮州音乐和潮阳民间艺术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建立海外侨商与潮阳企业的对接合作机制。切实维护侨胞合法权益,为华侨华人来潮阳投资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九、保障机制

本规划纲要是潮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在本级各类规划中具有统领地位,是编制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各镇(街道)、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方案、明确分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加强统筹协调。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和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和考核发展战略的组织实施工作。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指导,确保规划纲要各项目标和任务有效落实。加强部门之间、镇街之间、部门与镇街之间的统筹协调,帮助镇街解决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镇街要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力争上游,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宏观经济监测预测,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为进一步落实本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区政府将同时组织编制一批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各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规划纲要的项目体系,以重大项目建设支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潮阳经济社会在未来五年中的跨越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任务、举措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106个项目,总投资约1090.36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944.3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38个,总投资206.21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184.71亿元;产业扩能增效项目36个,总投资694.4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87.2亿元;城区扩容提质项目10个,总投资51.46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42.99亿元;生态环保项目2个,总投资60.76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8.59亿元;民生保障项目20个,总投资77.53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70.87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优先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粤港澳侨合作项目等,在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重大设施项目的落户安排上给予重点扶持,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和储备争取一批的要求,收集、整理和培育后续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库。谋划、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和部门责任,加强协调服务和跟踪督促,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省、市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同省、市对口部门的汇报沟通,争取省、市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扩容提质、金融创新、用地供给、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扶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争取省、市在投资项目审批、国土规划等方面赋予更多的管理权限,在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教育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

(三)加强规划监督考评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的主要经济社会约束性指标、预期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落实考核评估。加强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目标考核体系的紧密衔接,对于规划中确定的应予考核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督查考核部门要层层分解落实,跟踪督查,将其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形成规划层层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建立中期评估机制,根据国家政策和环境变化,依法适度修订规划内容。

强化社会监督。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增强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的关注度。完善规划实施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增强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潮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