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潮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解读回应 > 政策解读
分享到:
《汕头市潮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 2024-09-06 16:22
  • 来源: 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阳分局
  • 发布机构: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精神,汕头市潮阳区政府组织制定《汕头市潮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全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支撑汕头市潮阳区高质量发展。现对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背景和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与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主动服务统筹谋划全域国土空间资源布局,充分体现潮阳区作为汕头市人口大区、全国著名侨乡、千年古县、海滨邹鲁的地方特质,支撑潮阳区打造成为汕头市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主力支点。《规划》是编制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各类开发保护建设规划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原则

  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市安全,协调人、地、产、城关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战略引领,区域协同。落实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主体功能区等国家战略,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立足汕头市域副中心城区的定位,增强发展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潮阳。

  以人为本,品质提升。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塑造更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挖掘保护文光塔等历史文化遗存,以文化内涵挖掘拓展为重点,延伸城市文化脉络,丰富文化时代内涵,促进潮汕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

  《规划》以“活力潮阳、和美潮阳、幸福潮阳”为目标愿景,努力把潮阳建设成为传统产业创新示范区,汕头市域副中心城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主力支点。

  (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更加优化,发展质量、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的传统产业创新示范区。

  ——到2035年,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有效形成,城市辐射能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名副其实的汕头市域副中心城区。

  ——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远近闻名的“活力潮阳、和美潮阳、幸福潮阳”,成为充满活力、彰显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主力支点。

  (三)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区划定耕地保护目标约94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约83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区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约51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约192平方公里。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全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约109平方公里。

  (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落实全市“三廊四屏,一核两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潮阳区“一屏两廊,一主三辅四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屏”:小北山生态屏障,筑牢小北山生态屏障,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两廊”:榕江生态廊道、练江生态廊道,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发挥生态隔离、景观美化和休闲游憩功能。

  “一主”:潮阳主城区,推进潮阳主城区扩容提质,引导区域发展要素资源集聚,形成地区发展的核心。

  “三辅”:谷饶镇、关埠镇、西胪镇三个重点镇,辐射带动榕江、练江两江流域城镇发展。

  “四带”:两条对外发展带和两条内联发展带,市域城镇高质量发展带串联潮阳城区与汕头中心城区、潮南城区、澄海城区等;沿海高质量发展带向沿海地区拓展增量空间,协同汕头近岸海域发展空间;榕江城镇高质量发展带、练江城镇高质量发展带分别统筹练江、榕江两流域带型空间的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自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构建“两片一带”农业空间格局

  榕江南部农业片:重点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万亩高产水稻田。

  练江南部农业片:重点推进耕地整治,确保良田粮用,保障优质稻米生产,兼顾薯类、玉米作物生产,守住粮食生产红线。

  海洋农业发展带:重点发展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海洋渔业,保障养殖发展空间,培育深水网箱养殖,强化近海养殖用海科学调控,建设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海洋农业发展带。

  (六)构建“一屏两湾,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

  “一屏”:潮阳中部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小北山生态屏障,推进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山地森林保护修复为主体的生态屏障的保育,通过生物多样性关键空间的保护促进生态空间品质整体提升。

  “两湾”:海门湾与广澳湾两个海湾,开展滨海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滨海生态景观功能,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维护滨海地区和海域整体生态安全。

  “三廊”:榕江生态廊道、练江生态廊道及护城河生态廊道,加强以河流水系及绿道为主体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共同构筑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

  “多点”:潮阳生物多样性功能重要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地、结合城镇空间发展建设形成的城市公园等生态空间网络结构关键节点。

  (七)优化“一心四带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

  “一心”:主城区,依托重点产业平台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品质居住等都市功能,打造成为潮阳城市发展的核心。

  “四带”:城镇提升带、沿海发展带、练江城镇发展带和榕江城镇发展带,联动城镇及产业平台,有序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城镇空间品质与活力。

  “多节点”:谷饶、关埠、西胪重点镇节点及河溪、铜盂、贵屿等多个一般镇节点,作为空间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产业对接协作的基本单元。

  (八)构建“两带两片”海洋空间格局

  榕江生态保护带: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统筹考虑海岸线功能,严格空间界限管理,控制开发强度,优化海岸带基础空间格局。

  沿海经济发展带:串联滨海城镇空间和临海产业空间,强化陆域基础设施和海门产业平台支撑,推进陆域经济优势向海域延伸。

  海洋生态保育片: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强化海洋生态保障功能,重点严格保护以中华白海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

  海洋综合利用片: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产业,支撑潮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九)构筑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两带两廊”的产业空间体系。“两带”:传统产业提升带串联市、区级产业平台,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滨海产业发展带衔接各级产业平台,引导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两廊”:练江产业发展廊引导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与现代产业构建,促进产业互动连通。榕江产业发展廊突出生态涵养、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与现代服务功能。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用地向重点产业平台集聚,规划形成2个市级产业平台和3个区级产业平台,全区统筹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不少于38.03平方公里。

  (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区级—镇街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布局1处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和2处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潮阳中心城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城市环境品质和功能整体提升,打造潮阳综合服务主中心;谷饶镇打造成练江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将关埠镇打造成榕江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布局13处镇街级公共服务中心。

  教育设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千人学位数分别不低于40座、80座、40座和30座。

  医疗卫生设施。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8平方米,千人床位数不少于6床。

  文化设施。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

  体育设施。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6平方米。

  社会福利设施。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其中人均养老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2平方米;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不少于50张。

  (十一)构建高效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高水平实现“到汕潮揭中心30分钟通勤、粤东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小时通达”的“3012”出行交通圈。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加快海门港区、榕江港区的发展建设。规划建设“潮阳城际站”铁路客运站场和“海门港”铁路货运站场,规划新增8处公路客运枢纽,形成以潮阳站、练江新城客运站为主、其他乡镇级客运站为辅的“两主八辅”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

  构建高效互联的对外通道网络。建设便捷高效的铁路网络布局,规划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完善高快速路、主干路体系。

  (十二)打造韧性集约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

  构建安全集约的城乡供水体系。规划9座水厂,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保证率,保障潮阳区的供水安全。

  建立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规划华能海门电厂、华电丰盛汕头电厂各1座;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规划110千伏变电站31座,规划新建海上风电集控中心1座,完善天然气廊道和燃气设施布局。

  构建融合泛在的通信设施体系。实现5G网络全市覆盖,深入推进高速光网建设。

  建设绿色循环的固体废物处置体系。规划垃圾综合处理设施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实现无害化处理率100%。

  完善全域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规划生活污水处理厂13座、业污水处理厂4处、污泥处置中心1座,污水处理率达100%,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至25%以上,建设海绵城市。

  (十三)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自然灾害预防与抵御能力,完善综合防灾体系,提高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全面增强城市防灾能力。

  提高流域防洪(潮)排涝能力。潮阳区堤围按不低于50年一遇设防标准,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不低于30年一遇。

  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兼顾缓变性灾害,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健全抗震避难场所和救援疏散通道系统。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建立多层级的避难场所布局,构建多通道的避震疏散系统。

  提高城市韧性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水陆空全方位消防安全体系,提升人防工程建设水平,加强重大危险源管控,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空间体系。

  (十四)打造集约高效、特色彰显的中心城区

  打造“两心、两轴、七区”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两心”:潮阳城区公共服务中心、练江高质量发展平台两大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两轴”:沿母亲河练江形成东西向的城市发展轴和承接人文发展脉络的历史文化轴;“七区”:城市中心功能区、海湾新兴产业区、和平—金浦特色产业区、海门临港产业区、和平城镇功能区、西山生态景观区、东山生态景观区。

  塑造滨海城市景观风貌。构建“山环水绕、一心多点”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尊重城市山水格局,延续城市发展脉络,构建见山望水的景观视廊,营造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打造山水融合的滨海城市形象。

  优化中心城区国土空间用途安排。优化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布局规划,明确国土空间的主导功能。优化居住用地布局,以稳定提升宜居水平、促进职住平衡为目标,完善居住用地供应,规划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重控制在43%左右。优化绿地和开敞空间布局,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城乡绿地体系,规划人均绿地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的社区生活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实现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90%。

  统筹中心城区城市四线划定与管控。划定城市蓝线14.19平方公里,城市绿线7.43平方公里,城市紫线0.04平方公里,城市黄线2.21平方公里。

  (十五)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建立“纵向传导、横向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传导体系。建立以控制线管控、用途管控、指标管控和清单管控为核心的规划管控体系。建设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实行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库,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法规体系。


了解政策详情,请点击浏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潮阳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_-_-